公摊面积之争:取消公摊的迷思与现实
近年来,”取消公摊”的呼声在房地产市场上日益高涨,多个地方政府也开始探索按套内面积计价的模式。这无疑为饱受公摊面积困扰的购房者带来了一丝希望,但我们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看待这一问题。
长期以来,公摊面积一直是购房者的一大痛点。其计算标准模糊不清,由开发商说了算,导致购房者实际获得的套内面积远小于支付价格对应的建筑面积。此外,物业费、取暖费等费用也按公摊后面积计算,而公摊面积产生的收益却并未分给业主,这使得公摊面积争议不断。
如今,一些项目打出”零公摊”、”得房率超100%“的旗号,吸引购房者目光。然而,这仅仅是数字游戏吗?实际上,开发商只是改变了计价方式,将价格按套内面积计算,总价不变,购房者实际获得的面积并没有增加。例如,一套建筑面积200平米,套内面积160平米的房子,以前可能以每平米2万元的价格销售,总价400万元;现在则可能以每平米2.5万元的价格销售,总价仍为400万元,只是宣传上变成了”零公摊”。
虽然”取消公摊”看似能够保障购房者权益,但其背后涉及到诸多法律和制度层面的问题。现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而这些共有建筑面积(如电梯井、楼梯间等)是建筑物不可或缺的部分。彻底取消公摊,需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套内面积的计价方式,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全面取消公摊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改进。通过规范公摊面积的计算和收费标准,公开透明地向购房者展示公摊面积的构成及用途,让购房者明明白白消费,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取消公摊”的讨论,反映了购房者对公平、透明、诚信的市场环境的强烈渴望。在现阶段,与其追求彻底取消公摊,不如从规范公摊计算、加强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机制,保障购房者权益,重建市场信任,才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才是解决公摊问题,以及更广泛的房地产市场问题的根本之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