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周程

新能源车险改革:一场全产业链的深度变革

新能源车险改革:一场全产业链的深度变革摘要: 新年伊始,新能源车险迎来重大政策利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解决新能源车险领域长...

新年伊始,新能源车险迎来重大政策利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解决新能源车险领域长期存在的“保费贵、投保难”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新能源车险困境:高赔付、高成本、投保难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但新能源车险却持续亏损。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比8.9%,但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高达57亿元,赔付率超过100%的车系多达137个。

高额赔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高昂的维修成本:新能源汽车高度集成化设计,零部件一体化程度高,维修经济性差。激光雷达、贯穿式尾灯等部件损坏往往需要整体更换,动力电池更换成本更是高昂。维修渠道封闭,原厂配件垄断,社会化维修体系不完善,进一步推高了维修费用。
  • 高出险率:新能源车主以年轻群体为主,驾驶经验相对不足,加上新能源汽车加速快、噪音小,更容易发生事故。单踏板模式也增加了新手误操作的概率。部分新能源车被用于网约车运营,却按家用车标准投保,导致保险费用无法覆盖实际风险。
  • 定价机制限制: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0.65, 1.35)小于燃油车(0.5, 1.5),保险公司调价空间受限,难以充分反映车辆真实风险水平。

政策引导:多措并举破解难题

为破解新能源车险困境,《指导意见》从多方面入手,推动行业改革:

  • 丰富维修零部件供给: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开放技术,提升动力电池维修经济性,支持其配件社会化销售。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维修和理赔标准,降低维修成本。
  • 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基于低速碰撞试验和维修成本测算,细化车型风险等级,将车险保费与风险分级挂钩,形成“奖优罚劣”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引导车企优化设计,提升车辆安全性和维修经济性。
  • 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及“车险好投保”平台:确保保险公司不得拒保,实现“应保尽保”。
  • 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适度扩大调价空间,使高风险车辆承担更高保费,低风险车型享受优惠。鼓励推出“基本+变动”组合产品及“车电分离”模式。
  • 推动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建立保险公司、车企、维修机构之间的数据对接机制,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完善风险评估模型。

技术革新:驱动车险升级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及车联网、智能驾驶技术普及,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将大幅提升。保险公司可利用UBI等手段,对驾驶行为、行驶里程、事故概率等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精准的风险模型。

未来,新能源车险产品将更加细分和多元化,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及用车场景。通过“基本+变动”组合产品、车电分离模式等创新,保险公司可在风险分散、赔付管理等方面实现突破。

在“报行合一”、费率回溯及行业自律不断强化的背景下,新能源车险市场将向着更加透明、规范的方向发展。通过市场各方共同努力,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持续创新的新能源车险长效机制,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