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还没影,富豪先行?宝济药业IPO背后的惊天秘密!

宝济药业IPO疑云:未见产品,先见“富豪”?
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宝济药业”)于2025年1月21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登陆主板市场。这家选择以“港股18A”规则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遵循着未盈利也能上市的“游戏规则”,然而,在尚无产品商业化落地的情况下,其估值却显得过于乐观,甚至超过了不少已上市的同类企业。
时代商业研究院发现,在宝济药业账面数字依然是巨大的亏损额时,其实际控制人已经通过股权转让和高额薪酬提前享受到了IPO带来的“红利”,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其上市的真实目的。
估值虚高:是潜力股还是泡沫?
招股书显示,宝济药业专注于生物药物的研发,其核心产品包括KJ017、KJ103及SJ02。其中,KJ017被寄予厚望,是中国首款进入新药申请阶段的重组人透明质酸酶。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款“拳头产品”的专利申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截至2025年1月14日,该产品共有3项专利处于申请待决状态。
更令人不安的是,宝济药业总计19项专利中,有高达12项处于申请待决状态,仅有7项获得授权。这意味着,其核心技术的法律保护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旦竞争对手的产品抢先上市,宝济药业将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正如爱美客(300896.SZ)于2024年末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重组人透明质酸酶注射液,这无疑给宝济药业敲响了警钟。
没有获批上市的产品意味着没有收入,招股书显示,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宝济药业分别净亏损1.6亿元和2.63亿元,两年不到的时间,亏损总额已超过4亿元。
尽管生物医药企业早期亏损是常态,但估值过高则可能蕴藏风险。宝济药业在2024年12月完成C+轮融资后,投后估值高达48.7亿元,市研率(市值/研发费用)约为36.62倍。然而,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10日,67家通过18A规则上市的港股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市研率中位数为11.72倍,平均值为20.20倍。这意味着,宝济药业的估值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高估值能否持续,取决于宝济药业能否在短时间内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实现盈利。然而,考虑到其专利申请的进展缓慢以及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我们有理由对其估值泡沫表示担忧。
“肥水不流外人田”?高管薪酬与股权套现
在公司持续亏损的情况下,宝济药业的实际控制人却已经开始享受“资本盛宴”,这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招股书显示,刘彦君、王征、谭靖伟三人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控制公司45.91%的股权。为了吸引和激励管理层,宝济药业大手笔地进行了股份激励。2024年前三季度,管理层及行政人员获得了高达4010万元的股份激励,直接导致行政开支大幅增加。
更令人咋舌的是,2024年前三季度,刘彦君、王征、谭靖伟三位执行董事的薪酬总额高达7445万元,其中绝大部分是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这意味着,公司的大部分资金并非用于新药研发,而是落入了高管的口袋。
这还不是全部。在IPO之前,刘彦君已经通过两次股权转让套现了4600万元。一家尚未盈利、依赖融资支撑的企业,实控人却能提前变现,这是否公平?
不可否认,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周期长、风险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宝济药业的做法却让人质疑其是否真正致力于创新,还是仅仅把上市作为圈钱的工具,为实控人谋取私利。
投资者需要警惕,在光鲜亮丽的招股书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宝济药业能否成功上市,以及上市后能否实现盈利,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务必擦亮眼睛,理性分析,避免成为这场“资本盛宴”的牺牲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